臺北土特產(chǎn):鳳梨酥,鐵蛋,綠豆椪,飛魚卵香腸
臺中土特產(chǎn):古坑咖啡,太陽餅,牛舌餅,清水筒仔米糕。
臺南土特產(chǎn):周式蝦卷,旗鼓餅,方塊酥,安平同記豆花。
臺東土特產(chǎn):洛神花,紫魚,釋迦,池上米。
臺灣特色小吃
不容小視的臺灣鹵肉飯
臺灣的飯食小吃花樣繁多,不過要說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推鹵肉飯。據(jù)稱,風(fēng)味獨特的鹵肉飯,全世界只有臺灣人會做。臺灣有句諺語說,“哪里的廚房有炊煙,哪里就有鹵肉飯”。
“鹵肉飯”是臺灣食品的代名詞,一碗好的鹵肉飯,需要把切得剛剛好又不能太碎的五花肉在醬油和五種香料中慢燉。飯要又香又韌,鹵肉要多汁,肥美而不油膩,再加上鮮脆可口的腌制醬菜,真是叫人無法拒絕。
牛肉面是最具說服力的臺灣美食
臺灣牛肉面是臺灣平民美食,攤位遍布臺灣省大街小巷。有著“牛肉面之都”美譽的臺北,每年都要舉辦盛大的“臺北國際牛肉面節(jié)”。不管是臺灣的牛爸爸餐廳里全球最貴的牛肉面(334臺幣(約人民幣70元)一碗),還是在您偶然發(fā)現(xiàn)的小餐館中,都能找到最好吃的臺灣牛肉面。
除了吃牛肉面的學(xué)問外,牛肉面的做法也是非常講究的,叫“一青二白三黃四綠五紅”。其中熬煮五天的高湯“一清”,白肉鍋“二白”,喬麥面“三黃”,香菜、青蒜襯味的“四綠”,辣椒加味的“五紅”,這才能算上一碗美味的臺灣牛肉面。
臺灣島最著名的小吃:蚵仔煎
蚵仔煎是臺灣最具知名度的小吃之一。其做法和風(fēng)味,也是因地域不同而稍有差異。
蚵仔煎的做法真正展示了臺灣土地的富饒,因為它的原料同時來自大海和陸地。雞蛋是小牡蠣的完美搭檔,在海島附近很容易找到。再加入地瓜粉,蚵仔煎就會變得黏軟而口感十足——這也是臺灣食品的共同特點。
2007年,《遠見》雜志進行了一項1000名臺灣人參與的民意調(diào)查,蚵仔煎被評為臺灣小吃的最佳代表。
比啤酒更好的飲料: 既是飲料又是小吃的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又稱波霸奶茶,簡稱珍奶,是一項流傳于臺灣的茶類飲料,將粉圓加入奶茶之后,就成為珍珠奶茶。由于口感特殊,所以相當受到青少年歡迎。珍珠奶茶是我國臺灣“泡沫紅茶”文化中的一種,雖然只是在奶茶中加入木薯粉圓,但卻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飲料與小吃之一。
珍珠奶茶是臺灣人鐘愛的“QQ”質(zhì)地食物的代表。“QQ”一詞是用來形容那些很耐嚼的食物,珍珠奶茶中用樹薯粉做成的的“珍珠”就是其中一種,F(xiàn)在臺灣已經(jīng)有了更多種類的珍珠奶茶,包括香芋口味、茉莉花茶或咖啡口味,又冰凍的也有熱的。
臺灣小吃棺材板
棺材板是臺南市有名的小吃之一。有些店家為求吉利,將其改稱為官財板。棺材板的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雞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開始不稱“棺材板”,而為雞肝板。據(jù)聞某日,臺灣大學(xué)考古隊來到這家點心店品嘗雞肝板。在茶余飯后,一位教授忽然說:“這雞肝板外形很像我們正在挖掘的石板棺呢!”從此,這個有點聳人聽聞的名號“棺材板”便取代了雞肝板的稱號。而由于形狀和偏甜的口味都很特殊,使得棺材板一炮而紅,遂成臺南著名小吃之一。
做法是將面包切成薄薄的面包塊,下鍋油炸,炸到金黃色后撈起,掀起炸酥的一面,把中間挖空,再裝入由雞肝、雞腎、雞肉、豌豆、馬鈴薯、胡蘿卜、地瓜粉、墨魚和蝦仁等精心調(diào)制的作料以高湯煮成再用些牛奶芶欠,再于面包面上蘸上醬料,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棺材板了。酥脆的外皮配上香滑可口的肉餡,香味濃郁,營養(yǎng)豐富。
擔(dān)仔面
擔(dān)仔面是一種發(fā)源于臺南地區(qū)的小吃,其全名亦可稱為度小月?lián)忻。正宗的?dān)仔面是用鮮蝦熬煮湯頭,加入豆芽、香菜、碎豬肉和鮮蝦制作而成。在臺灣已有百年歷史,其不但鮮美甘甜的甜蝦湯頭,而且還有加上香醇不膩、長時間熬煮的肉燥,在臺灣非常的受歡迎。
大概興起于清朝時期,由于臺南臨海,故許多人家以捕魚為業(yè),但是臺南夏季7、8月份時常有臺風(fēng)侵擾,風(fēng)雨加交導(dǎo)致不易出海捕魚,生計頓時艱困,故稱臺風(fēng)來襲頻繁、生計維持不易的月份為小月。因此有些漁家在無法出海捕魚時候,就改賣面食以維持生計、度過小月,而后漸漸產(chǎn)生“度小月?lián)忻妗边@道美食。
臺灣小吃生煎包
如果您喜歡蛋糕的蓬松或是薯片的酥脆,那么生煎包則是兩者兼具。生煎包是由松軟的包子煎炸底部做成。掰開以后里面是松軟的豬肉餡,成品面白,軟而松,肉餡鮮嫩,中有鹵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
相比上海的生煎包,臺灣生煎包有2點不同,即體積更大并且煎炸時倒著下鍋。
割包是臺灣產(chǎn)的巨無霸
割包是臺灣的漢堡,是以長橢圓扁形面團皮,對折起來包覆餡料的食物,傳統(tǒng)上的餡料通常不外片狀五花肉、酸菜、花生粉及香菜這幾樣,也有為了健康著想以瘦肉代替五花肉的。
割包的餡料被剁成小塊混合在一起,所以每一口都能吃到所有的種類。這種做法與西方的漢堡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不少人也稱割包為“臺灣人的漢堡”。
魚丸湯
什么東西比海鮮更好呢?當然是海鮮做成的丸子了。在臺灣品嘗手工制成的魚丸,這個加工過程可以令更多空氣進入到丸子內(nèi)部,所以在烹飪丸子時可以吸收更多的湯。這樣的魚丸嚼起來更有彈性。
佳興是臺北一家很受歡迎的伙食承辦商,以其特制的鯊魚丸而享有盛譽。
藥燉排骨
這是臺灣版本的肉骨,這種中式湯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很受歡迎。在臺灣,湯在中國傳統(tǒng)藥材中煮燉,從豬骨中汲取精華,其中有超過14種藥材,根和干水果。美味而且對身體也有好處,尤其是在冬天保暖。骨頭上并沒有多少肉,這道菜的重點就在于它的湯。不要害羞用您的手挑肉和吸取上面的汁,事實上,不這樣做才奇怪呢。
臺灣最棒的餐桌上一定要有鵝肉
在臺灣農(nóng)場里養(yǎng)殖的鵝,絕對沒有浪費。從它的皮膚到血都被制成了各種佳肴。鹽水鵝或烤鵝是天啟的。每一口多汁鵝肉加上微熏的鵝皮都是對家禽的慶祝;蛘咴囋嚇放笮○^的蒸米飯,上面覆蓋著鵝肉、辣椒油和x.o.醬。對于鵝肉中的脂肪和調(diào)味料來說,米飯中的谷粒是負責(zé)運載的車輛。
鼎邊銼
臺灣各地皆有美食,提到基隆,除了螃蟹羹,不得不嘗的另一大美味就是鼎邊銼。鼎邊挫是一碗滑滑的米粉團。米粉糊被灑在一個大鍋邊緣。它會滑下來自己展開。干了之后,將其切成條狀。當制作成鼎邊挫時它會變成很細有嚼勁的面條。吳家鼎邊挫是一個家族老字號店。上菜時還會加上自制的豬塊,蝦塊,白菜,黃花菜和竹筍。
臺灣微熱山丘的傳統(tǒng)鳳梨酥
臺灣鳳梨酥名氣不小,是去臺灣游玩大多都會帶的伴手禮。正宗的鳳梨酥皮薄餡大,外皮酥松化口,鳳梨內(nèi)餡甜而不膩,其中為了口感更美味,通常會添加冬瓜,成品非常好吃。
如果您想要買到最好的鳳梨酥,可以去試試微熱山丘,只使用本地產(chǎn)的鳳梨坐餡料。這種餡料看起來顏色更黑,紋理更粗糙,酸味也更濃。其他商店出售的傳統(tǒng)鳳梨酥則是用菠蘿和冬瓜的混合餡料。這種做法使鳳梨酥有更多水果的甜味,奶油糕點的金色外皮更加易碎。
鐵蛋
鐵蛋為臺灣臺北縣淡水鎮(zhèn)的著名小吃。相傳由在渡船頭畔經(jīng)營一片小面攤的黃張哖,一個下雨天的日子,由于生意不好,于是將鹵蛋不斷的回鍋,因為鹵好的蛋海風(fēng)一直吹,越鹵越小,越鹵越黑,沒想到客人卻喜歡上這種更有嚼勁、更加美味的黑鹵蛋。
之所以被稱為“鐵蛋”,是因為這種小型蛋和人的指甲一樣堅硬。鐵蛋通常用鵪鶉蛋制作,先在醬油中煮熟然后風(fēng)干。
整個過程需要重復(fù)幾天,直到蛋白質(zhì)變硬并具有一定的嚼勁和口感。
“甜不辣”的每一滴醬汁都是美味
甜不辣是將魚肉打成魚漿,加些淀粉、肉、海鮮等,弄成想要的形狀,再下油鍋炸成“甜不辣”。大多數(shù)人認為甜不辣是由日本人發(fā)明的,其實是葡萄牙人最先發(fā)明,再隨傳教士一起傳到日本。
通常超市看到的甜不辣有長條形、圓形、扁形等等,將它切片后,與芹菜、蝦一塊兒燒,是道容易又實用的家常菜。聽起來或許并不特別,但它卻因濃郁的香味和豐富的口感成為了備受喜愛的臺灣小吃。
臺灣小吃肉圓
肉圓是一種臺灣的特色小吃,與餃子非常相似,它的名稱得自于外觀,一般為直徑6到8厘米左右的半透明扁圓形,是一種以地瓜粉、太白粉等材料作成的半透明肉圓皮包裹豬肉與其他配料的食品。
除了最常見的圓形之外,亦有三角形的北斗肉圓,是相傳發(fā)源最早的肉圓,但目前不如圓形普及。后來又經(jīng)過改良,加入豬肉、蔬菜等配料,澆上肉汁,逐漸發(fā)展成現(xiàn)今為人所熟知的肉圓,并且流傳到臺灣各地,也產(chǎn)生了各地不同用料與做法的特色肉圓。人們認為肉圓是物資稀缺時的發(fā)明。因為在當時豬肉餃子是只有春節(jié)期間才能享用的奢侈食品。
胡椒餅
胡椒餅是到了饒河夜市必嘗的小吃,這是一種酥脆的口袋大小的餅,里面是多汁的豬肉餡,這些豬肉中混合了咬起來氣味芬芳的黑胡椒。在泥制的爐壁上烘烤一下,這些胡椒餅派就成為胡椒植物的美味贊歌。
一定要記得多買幾個,否則當您還想再吃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后悔,因為還要再排上長長的隊才能再買幾個。
鼎泰豐小籠包
小籠包可能是上海人的美食,但是一些人辯稱道是臺灣人將其變得完美。臺灣飯店鼎泰豐令其上海的同行為他們汁多味美的豬肉湯包而感到驕傲。鼎泰豐一口大小的小籠包一貫保持著上乘的品質(zhì)。它們那紙一樣薄的外皮包裹著味道豐富的熱湯和嫩豬肉制成的肉丸子。
當食客大著膽子咬上一口小籠包時,包子里會噴出滾燙的熱湯,在鼎泰豐,可以時不時的聽到食客在此時抽上一口氣。
大腸包小腸
臺灣豬肉香腸本身就是夜市中的超級明星,但它和小吃“大腸包小腸”一起供應(yīng)時就更是天下無敵了;旧,這種食物就像是一個熱狗,但是這里的糯米不是包子狀,而是將糯米填充在香腸內(nèi)部,形成了超大號的糯米腸。將這根糯米腸切開,里面再填上豬肉香腸。這就是大腸包小腸了。
麻糬
麻糬的口味非常糯,有嚼勁,細膩的餡料又有種入口即化的美妙口感。味道上甜而不膩,一打開撲鼻芝麻香融合濃濃糯米香。無論口感還是味感都是無可挑剔。易產(chǎn)生飽腹感但絕對不會膩,很適合充饑的休閑食品。
這種糯米團子就像棉花團一樣柔軟,既有甜餡也有咸餡。傳統(tǒng)的麻糬以紅豆醬為餡,并撒上花生粉。不過近些年來,草莓餡、黑芝麻餡、綠豆餡以及花生餡都頗受歡迎。如果有興趣自己制作麻糬,您可以到臺灣麻糬主題館參觀學(xué)習(xí)。吃麻糬時記得要細細咀嚼再吞下,否則一旦被這種黏性極強的糯米團子噎住,可就不好辦了。
燈籠鹵味
“燈籠鹵味”小吃店里的小吃都會淋上他們家的獨門五香醬,醬由丁香、八角、肉桂等香料制成,芳香撲鼻,味道不咸不淡,微甜。客人們在店里挑選好食材,然后由師傅放入醬汁中煮。夜晚外出,逛街逛得累了,來這里吃上幾樣中意的小菜,美味又飽腹。烹調(diào)時,師傅們總是耐心等待食材將醬汁慢慢吸收,所以食客們也得有些耐心才成。
太陽餅
太陽餅發(fā)源于臺中,它只不過是抹上了很多麥芽糖的一種古怪的糕點而已。但是,這種有著好聽的奉承名字的糕點已經(jīng)開始代表臺中市,并且是所有訪客希望得到的紀念品。在臺中充斥著不計其數(shù)的太陽餅店。所有的店都聲稱他們是太陽餅的發(fā)源店,但是其實沒有一家是真正的發(fā)源店。
那家唯一的太陽餅發(fā)源店“太陽烤餅”已經(jīng)在老板68歲的時決定退休后關(guān)門了。
筒仔米糕
制作筒仔米糕首先將糯米和香菇一起炒香,然后和肉燥、鹵蛋一起放入竹筒中,蒸至糯米松軟即可使用,淋上甜醬更佳。早在40年前,大橋頭筒仔米糕就開始營業(yè),F(xiàn)在生意早已擴大了許多,但是筒仔米糕的味道還是那樣正宗美味。
臺式早餐
在臺灣適當?shù)拈_始一天需要三種東西:芝麻大餅、炸油條和豆?jié){。因為芝麻大餅剛從熱的金屬桶中出鍋時,它微微有點甜味,里層薄而酥脆,還有很軟的芯。很多地方制作的芝麻大餅干而易剝落,而阜杭大餅味道上乘,這充分說明了為什么周末通常要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才能排隊買到他們的芝麻大餅!
豪大大雞扒
根據(jù)《臺北時報》2011年的報道,臺灣人每天消費約25萬片雞扒。如果將這些雞扒累疊在一起,會比508米高的臺灣第一高樓臺北101大樓高上10倍。
豪大大的大雞扒頗具盛名,因為人臉般大的雞扒,表皮酥脆,再淋上五香粉和胡椒粉。一口接一口,美味得讓人停不下來。豪大剛開始只是士林夜市的一個攤點,如今已在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開了分店。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