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線路分類
庫爾勒巴音布魯克草原





- 1
- 2
- 3
- 4
- 5
門票信息: 20元(僅供參考)
景點地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
庫爾勒巴音布魯克草原簡介:
巴音布魯克草原,蒙古語意為“泉源豐富”,遠在2600年前,這里即有姑師人活動。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和碩特等蒙部,在渥巴錫的率領下,從俄國伏爾加河流域舉義東歸,并于1773年被安置在巴音布魯克草原和開都河定居。
它位于中天山南麓,海拔約2500米,面積22000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草原,僅次于內蒙古額爾多斯草原。這里地勢平坦,水草豐盛,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天山南麓最肥美的夏牧場。草原上綠草茵茵,牛羊成群,群山拱抱,河流如帶,地勢起伏遼闊,植物種類繁多。這里幅員遼闊,地勢平坦,水草豐美,遍地是優(yōu)質的“酥油草”, 哺育著60多萬頭(只)牛羊,是新疆的牧業(yè)基地之一。這里盛產著焉耆天山馬、巴音布魯克大尾羊、中國的美利奴羊和有“高原坦克”之稱的牦牛,被譽為“草原四寶”。每到仲夏季節(jié),草原上鮮花盛開,爭奇斗艷,羊群像白云游蕩,雪蓮花般的座座蒙古包坐落其間。
每當盛夏來臨,巴音布魯克草原層巒疊翠,綠野無限,湖沼廣布,牛羊遍野,一片興旺景象。著名的天鵝湖就坐落在草原東南部。境內有旅游避暑勝地鞏乃斯林區(qū),區(qū)內林木蔥郁,繁花似景,溪流潺潺,怪石青苔遍布,景色極為優(yōu)美。
巴音布魯克草原居住著蒙、漢、藏、哈等9個民族,民族風情燦爛多彩。蒙古族牧民每年舉行的“那達慕”盛會尤為精彩。
清乾隆36年,土爾扈特,和碩特等蒙古部落,在渥巴錫的率領下,從俄國伏爾加河流域舉義東歸,清政府為其義舉,特賜水草肥美之地給他們,1773年在巴音布魯克草原和開都河定居。巴音布魯克草原共有63座山峰,有74個“達坂”(山口)聳立于群山之間。
巴音布魯克草原,蒙古語意為“泉源豐富”,距庫爾勒市636公里,位于和靜縣西北,伊犁谷底東南,中部天山南麓,海拔約2500米,面積約2.3萬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天山南麓最肥美的夏牧場。巴音布魯克草原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36公里,四周山體海拔在3000米以上。巴音布魯克草原居住著蒙、漢、藏、哈等9個民族,民族風情燦爛多彩,一年一度的草原那達慕盛會,賽馬、射箭等比賽活動更讓游人留戀忘返。
水源補給以冰雪溶水和降雨混合為主,部分地區(qū)有地下水補給,形成了大量的沼澤草地和湖泊。巴音布魯克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泉水”。遠在2600年前,這里即有姑師人活動。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和碩特等蒙部,在渥巴錫的率領下,從俄國伏爾加河流域舉義東歸,清政府特賜水草肥美之地給他們,將他們安置在巴音布魯克草原和開都河流域定居。
農歷六月初四至初六到巴音布魯克,可以參加一年一度的草原盛會“那達慕”,觀賞賽馬摔跤、歌舞等表演,在物資交流會上購買頗具民族色彩的紀念品。農歷初四是蒙古族的“塔格楞節(jié)”,在塔格楞山上,一早便有身穿袈裟、手執(zhí)法器的喇嘛端坐在蒙古包外,誦經祭佛。
景點數據來自 庫爾勒巴音布魯克草原